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建植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相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在4.31~16.6 mmol·m-2·h-1;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植被恢复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小于52龄人工植被区,但显著高于1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叶绿素a含量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拟降雨量<1.1~1.5 mm,不同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当1.1~1.5 mm<模拟降雨量<5 mm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模拟降雨量的增加无显著增加;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3 ℃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低于最热月的均温(24 ℃)。  相似文献   
232.
徐杰  宁远英 《中国沙漠》2010,30(4):824-83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放牧后封育样地和放牧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育样地藓类和藻类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在封育样地内,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封育区(P<0.05)。封育样地生物结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放牧样地,并且各样区藓结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藻结皮(P<0.05)。在封育样地内表现为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重度放牧封育区含量较低,体现出不同强度放牧封育停牧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的滞后效应。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和粉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沙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藓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粉黏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33.
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土壤中微生物N量与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N量及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月份差异极显著;微生物N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3月达到最高值;蔗糖酶在4-9月均保持较高的活性,酶活性在4月份最高;碱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分别出现在3-7月;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3月和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N量与碱性磷酸酶、脲酶之间,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温度之间,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水分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生物N量的增加为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提供反应底物或能源物质从而增加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可能是由土壤水分和温度共同影响的。  相似文献   
234.
吴林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3,33(6):1810-1815
生物土壤结皮(BSC)是由藻类、地衣、苔藓和土壤中微生物形成的一类有机复合体,是干旱荒漠地区主要的地表覆被类型。由于藻、地衣和苔藓呈非连续性斑块状分布,准确估算它们的盖度比较困难。传统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遥感影像法,样方法在野外操作中虽然比较精确但是费时,遥感影像法虽然快速但是误差大。本文试图通过数码照相法获取BSC地表分布信息,然后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对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藻结皮盖度进行分类计算,并用野外原位调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照相法与传统样方法的相关性达到了94.45%,照相法可以有效地用于BSC盖度的估算,提高了盖度估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235.
通过对降雪处理下2种生物土壤结皮(藓类结皮和藻类结皮)光合及呼吸作用的测定,研究了降雪后生物土壤结皮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生物土壤结皮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受空气温度,辐射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水分是关键影响因子;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及呼吸作用主要有3个阶段性的变化;降雪后生物土壤结皮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会先增加后降低;生物土壤结皮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变化会受到积雪覆盖、降雪改变温度及水分的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降雪量正相关。本研究证实了冬季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与呼吸作用不可忽略,对全球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6.
我国温带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孔隙结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原状生物土壤结皮孔隙结构、孔隙率及其垂直连通性进行室内微观扫描与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团聚体特征明显,其孔隙率的增大主要是由大孔隙数量的增加而形成,同时,土壤孔隙连通性也随大孔隙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导致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极其复杂的土壤结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37.
王洋  方念乔 《海洋学报》2021,43(1):102-109
磷酸盐化的发生会造成多金属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的贫化,总体上抑制结壳的生长。磷酸盐化作用呈幕式在太平洋内发生,已有研究将其发生期次与多金属结壳中的磷酸盐化层位及其P、Ca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为结壳的年代厘定提供证据。然而,由于磷酸盐化多次发生且在结壳多个层位中显现,首先需要厘定出较为可靠的多金属结壳年代框架,才能与磷酸盐化事件相互佐证。本研究通过定年范围较大,同时可以识别结壳中存在的生长间断的Co-Os法定年体系,为中、西太平洋6块多金属结壳定年,并参考肉眼识别的磷酸盐化矿化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佐证年代框架,同时分析磷酸盐化作用对结壳成矿的影响。39~34 Ma和27~21 Ma的两次大规模磷酸盐化期次全部对应多金属结壳的大规模间断期,而71 Ma、55 Ma和31 Ma等小规模磷酸盐化事件多数可在多金属结壳的层位和地球化学特征中识别,对应P和Ca百分含量的飙升和峰值特征。这一方面证实了磷酸盐化的发生整体抑制了结壳的生长,且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和明确的时代区间,另一方面则佐证了多金属结壳年代框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8.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re ubiquitous living covers that have been allowed to grow on abandoned farmland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because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in 1999 to control serious soil eros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BSC coverage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BSC coverage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soil sorptivity under an applied pressure of 0 (S 0 ) and ?3 (S 3 ) cm,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 s ), wetting front depth (WFD ), and mean pore radius (λ m ), for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Five classes of BSC coverage (i.e., 1–20%, 20–40%, 40–60%, 60–80%, and 80–100%) and a bare control were selected at both cyanobacteria‐ and moss‐covered sites to measure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using a disc infiltrometer under 2 consecutive pressure heads of 0 and ?3 cm, allowing the direct calculation of S 0 , S 3 , K s , and λ m . The WFD was measured onsite using a ruler immediately after the experiments of infilt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cyanobacteria and moss crusts were effective in changing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impeding soil infiltration. The effects of mos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cyanobacteria.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the S 0 , S 3 , K s , WFD , and λ m values of cyanobacteria‐covered soils were reduced by 13.7%, 11.0%, 13.3%, 10.6%, and 12.6% on average, and those of moss‐covered soils were reduced by 27.6%, 22.1%, 29.5%, 22.2%, and 25.9%,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soil sorptivity under pressures of 0 (RS 0 ) and ?3 (RS 3 ) cm, the relativ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K s ), the relative wetting front depth (RWFD ), and the relative mean pore radius (m )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coverage for both cyanobacteria‐ and moss‐covered soils. The rates of decrease in RS 0 , RS 3 , RK s , RWFD , and m of cyanobacteria were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ose of moss, especially for the coverage of 0–40%, with smaller ranges. The variations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with BSC coverag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soil clay content driven by the BSC coverage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simulating the hydraulic parameters of BSC‐covered soil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相似文献   
239.
浅论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柱状构造为富钴结壳中多种微观构造类型之一。为探讨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形成机制,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了位于中太平洋某海山的富钴结壳中柱状构造的微观形态和微区元素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构造是由围绕核心的微层呈弓形外延辐射生长逐渐分枝而成。壳层由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叠置而成,其中亮色微层富锰、钴、镍和氧,而暗色微层富铁和硅;同一微层各部分的生长速率不同,介于0.27~0.92 mm/Ma。柱状构造壳层亮色、暗色微层交替变化以及相应成分的不同是微观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结果,而柱状构造的分枝和同一微层生长速率的差异则与富钴结壳生长界面有界面双电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